很遗憾,因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无法获得最佳浏览体验,推荐下载安装谷歌浏览器!
“雁塔题名”始于唐代,是指在长安考中的状元进士齐集大雁塔题名,以及武举在小雁塔题名的文化活动,是学子们考取功名以后,进行欢庆和纪念的一系列文化娱乐活动的组成部分,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重要的传统内容之一。由“雁塔题名”、“杏园关宴”、“曲江流饮”、“月登阁马球赛”等组成,是我国教育史和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唐中宗神龙以后,杏园宴罢,新进士们齐集慈恩寺塔下进行题名活动,称为“雁塔题名”。据李肇《国史补》云,“唐进士既捷,题名于慈恩寺塔,故今谓之雁塔题名”。又据《登科记考》载:“神龙已来,杏园宴后,皆于慈恩塔下题名,同年中推一善书者记之。他时有将相,则朱书之。及第后知闻,或遇未及第时题名处,则为添“前”字,故昔人有诗云,“曾题名处添前字,送出城时乞归诗”。可是雁塔题名究竟始于唐中期何时何人,史料却并不详实,有说始于韦肇,有说始于张莒。
唐朝对科举十分重视,以士取仕成为唐代文人学子的仕途之始,取得功名的必由之路,而在大雁塔题名以此纪念,为非常荣耀之事。在古都长安雁塔题名活动虽延续一千多年,而进士题名仅仅延续到唐末。因为自唐末以后各朝各代,长安失去了首都地位,长安城不再是国都京城,后来在长安仅仅是陕甘两省乡试举人仿效唐进士雅举在雁塔题名。唐人题名碑以及题名墨迹,在宋时还能看到,由于时代久远,在大雁塔已难得寻觅。在大雁塔各石门楣、门框上,亦有宋至明清的题记真迹。
在大慈恩寺院内和大雁塔上,至今当存留的明清两朝乡试举人仿效唐代进士题名碑七十三通,其中明代三十通,清代四十三通。明嘉靖十九年(1540年)陕西乡试题名碑文就是:“名题雁塔,天地间流人等事也。”
以后历代及第进士也仍在各朝的首都京城进行进士题名,乃是长安“雁塔题名”文化活动的仿效之举和延续。现在北京孔庙的大成门及先师门两侧,分别立有元、明、清三个朝代的进士题名碑,另在南京国学还有若干明代进士题名碑。这些都是唐代长安雁塔题名的继承和延续,也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历史资料。